[40] 参阅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第十二、十三节。
[15] legitimate 合法 《吕氏春秋·贵公》:义,法也。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然而同是仁爱中的由推扩而溥博的一体之仁却正是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保证,即保证对他者私利、群体公利的尊重。(《论语·卫灵公》)那么,中国话语中的礼究竟是不是指的制度规范呢?礼字繁体为禮,古体为豊,最初似乎仅仅是指的祭祀活动的礼仪。这些所需要的原则就是社会正义的原则。不能爱,这是对良能的茅塞。这个解释意味深长:羊所代表的正是一种物质利益。
[⑥] appropriate 适当 《淮南子·缪称》: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荀子之所以特意将义称为正义,其意也在于凸显正当性的要求。[⑩] fair 公平 《孔子家语·执辔》王肃注:义,平也。
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当然,荀子将利欲归结为人性,这是当时的一种形而上学言说方式。例如,在法制问题上,荀子要求以法之义(正义)来正其法之数(制度):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所谓制度规范(rule-institution)是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的省称,有两层意思:其一、群体活动的规范化。
《逸周书·武顺》说:地道曰义。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正义论所要追问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规范本身是否适宜?我们知道,这个规范在当时的生活方式下是适宜的,但在今天的生活方式下则未必是适宜的:今天一般男女之间的肌肤之亲,诸如握手、甚至拥抱、亲吻,未必就是非礼。根据爱而利之的事实,显而易见,爱的差等性爱己→爱亲→爱民→爱物的结果就是利己→利亲→利民→利物的差等。(《论语义疏·卫灵公》[30])孔子倡导务民之义,朱熹解释为: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这就是说,正义问题乃是利益问题。
五、中国正义论的本源:仁——仁爱荀子提出、而被后世长久忽略的利欲源于仁爱的思想或许惊世骇俗,然而具有特别深刻重大的意义。正义问题所关涉的利益并不仅仅意谓物质利益(benefits),而是更广义的利益(interests),即泛指人们的情感欲望所倾向的对象。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正名》)。四、中国正义论的论域:利——利益问题对于制度规范的建构来说,正义原则之所以是必要的,是由于群体生活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26] 扬雄:《法言》,《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34]《逸周书》:《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其实,荀子还有一种更具有本源性的言说:利欲乃渊源于仁爱。如此说来,孟子思想架构中的智似乎出现了错位。
[33]当其时就是说的时宜,顺其俗则是说的地宜。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国语·晋语五》)这就是说,公正性准则所要求的乃是对于公利的尊重。(《论语·学而》)就是这个意思。[32]作为正义原则的适宜性,并不是说的某种行为是否符合某种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而是说的这种制度规范本身是否符合人们当下的生活情境。不论是在学术研究的文本中,还是在政治生活的言论、日常生活的言谈中,中国正义论都成为了一个空白。
[⑨] 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荀子·劝学》)这就是说,如果说礼有其路径,那么此路径乃是以仁为根本、以义为正路的。其严重结果是:今日中国处处充斥着西方正义论,再也没有了中国正义论的踪迹。
所以,儒家才有推己及人的说法,标明这是由己开始的。儒家亦然,例如焦循解释《周易·恒象传》夫子制义说:义犹利也。
2、公平性准则(Criterion of Fairness)正当性原则的另一个准则是公平性。修道之人,汙邪之贼也。我们提出中国正义论,就是供人们将其与西方正义论加以比较而进行选择。具体到政治哲学上就是政者,正也(《论语·颜渊》)。
和谐的情感内容是乐(lè),和谐的表现形式是乐(yuè):此即荀子所谓:乐者,乐也。制度规范的建构必须因地制宜。
[32] 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就需要第二条正义原则:适宜性原则。
【关键词】 中国正义论 正义原则 礼 规范 制度本文意在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正义论、并给予一个概要性质的阐述,以此作为更进一步研究的纲领。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并非所有的社会规范都可以制度化,例如从来就有道德规范,但并没有所谓道德制度。如此,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在这里,为人与为政是统一的,统一于伦理动机、伦理化约、伦理感召、人情恩惠。排除恶在致善中的作用,应当说对做人、进而对为政都有积极意义。
这是只尚境界而不论境遇(人的社会生存实际处境)必然具有的理论走向。三方面结合,构成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
(《孟子·离娄》)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二者他们又认为人本性是恶的,但恶却不是根深蒂固,无法改观的。
因为,从人的内心到外在行为,都以伦理笼罩住,可以使伦理从内心圣处一直外贯到外在王处。因此,相比于仁义的对应范畴的重要性之于伦理观念的崇高性是为紧迫的而言,义利的对应关系之于伦理观念在伦理实践中的确当性,就是十分紧要的了。